长文预警,废话多于干货,这几个月在地里看了很多站子帮助很多,试图也写一下自己的经历回馈地里并且留个纪念。为了提高参考价值会讲一些自己的具体背景,万一认出来我是谁也请留个
面子装作无事发生2333
本文适合阅读人群:
海本申请人,非数学本科或者对数学背景比较虛的申请人,和不差这几分钟看个好玩的朋友~
目录:
申请结果
本人背景
Timeline
选校
推荐信
文书/其他材料
面试/结果/闲话
总结
纠结了很久之后决定选择圣母的商科PhD。我申请了8个统计PhD和4个商学院PhD,可以看出明显商学院这边的结果好一些,也是我认为和我的背景非常符合的结果。下面会分段讲一讲我的整个申请经历,大家就当看个热闹。要说明一点是本文不是申请指导,是在尽量讲出我认为我的申请过程中一些值得说的部分,很多做法可能井不好或者不适合所有人,所以请谨慎参考
本人背景
三年海本,double major 金融+统计,gpa3.9, UCLA MS Statistics, 3.95,英语不用考,GRE327 (158+169+4)。海本叠加不是数学本科导致我数学背景非常弱,不仅没上过real analysis连
calculus都只上过两个学期,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选校策略,并且导致我申请统计PhD不太占优势;
本科一些不太重要的实习,科研和奖学金,到申请phd的时候有一篇不相关的普通英文一作paper(管理方向),一段跟硕士thesis supervisor从21年summer开始做的research, 这两个是我认为我申请的时候比较重要的经历;
推荐信找了国内带着写paper的老师和硕士导师两封科研推,然后硕士两个课程推各自写了一半的项目,后面细说。
Timeline
我自己有点拖延,
•其实timeline每一步基本都是踩线操作,也导致了每一步都有或多或少的失误,
在后面各自的段落会展开说,这里尽量顺着按时间线讲一下我自己申请季的流程:
英语因为海本+美硕是waive, GRE也是本科的时候考的。
10月中下旬:和导师聊了想读PhD,导师建议除了本校之外也多申请其他学校,并鼓励我读统计
PhD。导师的态度其实非常大影响了我当时的申请方向,之前一直是想去商学院的,和导师聊了之后决定主要申请统计项目。
- 月下旬-11月中旬:这个时候我才开始慢慢悠悠选校,并且意识到我的背景申请统计PhD不太占优势。到11月中旬大致确定了school list,但其实直到12月我都还在看各种项目,最后提交的和当时的list也有一定的差别。
- 月中旬-12月上旬:确认推荐信。国内的导师很快就确定了,硕士导师也很nice地同意写,但是两个课程推老师回邮件都比较慢,有一位甚至一直没回,直到我刚好在学校碰到他然后当面提出了请求。
- 月下旬-每个ddl之前:写文书。最早的ddl是UW的12月1号,我基本上是提前一周左右的周末写好了第一版发给导师让他参考着写推荐信,然后每个学校都是踩线改好相应的版本提交,具体文书内容会在相应的部分讲。
- 月-1月初:提交网申。除了UW早早交了,其他12月15ddl的一批学校我大概12月初填了能填的部分然后把推荐信link发出去,剩下1月ddl的学校大概12月十几号发的推荐信。网申大部分都不难,记忆犹新的是UMich,仿佛查户口一样问得非常细。。。值得说的是12月某一天我突然想起本科成绩单可能需要做个Wes, 急急忙忙一番操作倒是确实来得及用上了hhh
1月下旬开始有面试,最早的结果是1月底的NCSU w,除了圣母以外的offer都是2月内发的。
和很多同学相比我除了读PhD的念头动得早以外,行动其实每一步都挺晚的,所以很多事情都很仓促,比如选校list到最后都在变化,浪费了一些申请费和推荐信,文书也是一直发现有错误,第一个交的UW sOp甚至有一句话写了两遍我都没发现。但我想说的是如果裱花成绩和research经历这些都有了,其实申请的这些流程慢一些也都能完成。经常看到很多申请经验里从暑假就开始写文书,秋季一开学立刻要推荐信填网申,这样早早规划显然好处非常多,但如果没有那么早开始也不必过于焦虑。
选校
因为各种原因一直就想进高校做教职,读博的想法是早就有的。本科申研的时候的想法是想学多一些quantitative skills然后进商学院读PhD,但读master的时候research机会找不到商学院的老师,就在统计系找了导师跟着做project,所以申请的时候其实自己想法不是很清晰,想着如果申请商学院也不知道能申请哪个方向,做的也不是类似optimization这一类,不敢申OR或者OM相关。在跟导师聊了之后思路变成了主要申统计PhD,加几个商学院内偏量化/统计的项目,然后开始根据自己的背景选校。排名主要参考了US News,还参考了地里的一些贴子,在这里表达一下感谢。
统计方面的选校有挺多比较personal的因素,不知道能给大家多少参考价值。我的数学背景问题比较大,申请的时候太虛了就没有选一些明确说了要求real analysis的学校,事实证明这么选也没啥用,该re还是会[email protected]哈哈。另外就是本校有比较大的留校机会,还是影响了一些选校的想法,如果本校很困难可能会多申请一些中档学校增加几率。timeline比较紧的一个影响就是我选校的时候有些学校看得不是特别仔细,我stats这边想做的方向也不是非常大众的那种,所以选校多少有点草率就导致了有几家学校GRE分都送了推荐信link也发了,但写文书的时候逛网站,逛着逛着就不想申请了,白白浪费钱。UW和UMich是心甘 情愿买的彩票,NCSU当时脑子抽了觉得出结果早很好,是不太爽的彩票。UGA,CSU和UCSB是自己认为的主申虽然结果呵呵,UMass是保底。
商科这边选校的思路是商学院内做偏统计的方向,普渡和U Miarni都是看到地里发的招生姑子感觉不错就申请了。UT Austin只选了IROM的Stats方向后来有点遗憾,应该也试试DecisionScience, 圣母也是逛网站看到的新项目,觉得很喜欢就申了。排名特别高的一些商学院比如
USC, NYU和UPenn的项目当时想都没想就跳过了,最终也没找到其他有兴趣的商学院项目,所以就申请了这四个。
尘埃落定之后的一个感觉是如果要重来,还是会少搞保底多申彩票,怎么说呢,当时拿了UMass
的offer甚至还馋别人的顶校拒信hhh 但因为自己背景的原因统计这边不知道数学不够有多大影响,其实UGA和UMass能不能保住我也没底,商学院招的人少也不知道会怎么样,所以其实现在看来的保底当时是根本心里没数的。总之选校还是有一点点遗憾,如果能重来一定会更早就开始
看,圣母这个学校我甚至是12月中旬不死心逛网站看到的。。。
推荐信
基本上每个学校都交了三封推荐信,一封是和发论文的国内指导老师科研推,一封是硕士导师科研推,这两封每个学校都交了。第三封找了硕士两个上过课的导师写了课程推,各自交了6个学校。推荐信在申phd的作用也不用我再强调了,我觉得我能申请到这些学校最大的功劳可能就是硕土导师,算是领域内的大牛,非常nice地给写了应该是很不错的推荐。
推荐信的提交时间从我的经历来看比提交申请的ddl晚个一两周应该都没问题,UW我发过邮件询问,明确表示接受推荐信到12月15号,其他学校估计也差不多。然后就是有些老师的习惯也是踩线操作,我跟第二位课程推的老师邮件里写了最晚的一个学校的ddl是1月15,结果他所有推荐信
都是1月15号下午的时候交的,结果上来讲毫无影响,就是让我在那两周里非常焦虑hhh 不过我硕士导师说过他的那封信肯定是主要,然后国内老师的科研推有了,其实两封信就足够学校开始审
材料并且不会吃什么亏,但也许不同学校有不同做法,大家还是谨慎参考。
文书/其他材料
申请材料基本就是这几样:成绩单+GRE送分,CV,SOP,个别学校要了一个diversitystatement。master的成绩单比较简单不用做什么,本科非美本有个别学校需要WES认证,这一笔钱花得真是肉疼。GRE是本科考的免费送分额度当年申研就用完了,所以也是一个学校27刀,也挺肉疼的…
CV网上各种模版都很多了,我就在申请ms时用的那个版本上删改了一些,列了相关课程,最后长度是一页半左右,申请商科和stats的版本有略微的差别。
SOP也是各种模版都很多了,我最后写的也就是个中规中矩的版本,开头开场白写为什么读本科
专业,然后把三段主要的研究经历串起来:对A感兴趣所以做了a科研,之后对和a科研相关的B更感兴趣所以決定读b专业,做了b科研,同时对C感兴趣,做了c科研,最终的兴趣在B,C相关,所以決定申某某学校。申请商科的SOP比tStats多写了一段为什么想去商学院,最后两段写了careergoalfwy senoo。 我不同学校的s0p都還在一个主要板不上修改。会有一些细微酒向的差別!
(比如申请其他学校我会说在UCLA上的是PhD level的课,但申请本校写这么一句就太二了),重点改也就是最后一段Why school里提到POI的部分,所以写好一个版本之后就都很快了,最后大概写了一千字出头。至手写得怎么样或者SOP的作用我也还是说不清,印象里只有跟UT Austin的一位老师聊天的时候他提到觉得文书写得不错,所以至少是没啥大问题吧。
我写SOP开始得也挺晚的,但花的时间不多,大概一天想清楚串联研究经历的思路之后一两天就写完了,也没找别人改,就扔到grammarly里检查了一下语法。开场白和一些串联的语句确实是越到后面改得越好,所以我推荐的做法是不要纠结很久,能写就开始写,写完在那里放几天然后回去读,总能发现一些错误和可以提高的地方。要注意的是有的学校的文书要求字数很少,比如
UCLA很严格的只能写500字,删改还是很困难。
Diversity Statement主要是两家UC和UW要了,估计没啥用但我还是写了。其实也编不出来什么特别的,想了半天也只能强调Woman in science这个点。
面试/结果/闲话
写文书交网申是一种焦虑,都交完了等结果是另一种焦虑,天天刷地里和gradcafe。这里我大致按照学校讲一讲交网申之后的一些经历和闲话。
UW/ UMich / CSU:痛快的拒信,其实第一批没发到我我就大概知道要拒了,也没啥冤枉的。值得一提的是CSU好像不用交申请费?
UCSB:目前为止我觉得是默拒渣男,也不意外
NCSU:问隔一个月给我发了两封一模一样的WL信,我不懂这是图啥.•但作为这个级别的统计项目WL就很感谢了,信里说今年有500+申请人,wow...
UCLA:感谢本校收留!
UGA: 12月交了申请之后当天program coordinator就说要跟我聊聊,但其实也没说啥,就随便问了问为啥读phd这类问题,主要是他在讲他们项目,之后2月面试了那边的big data lab,然后收到
TTA offer.
UMass:和UGA同一天给的TA offer,其实要是知道UGA能录就不搞这个保底了。
下面是商学院项目:
Purdue:第一个offer,比较惊讶是无面试直接出的结果,收到邮件看系统我还以为是rej23333 其实写文书的时候多少有点觉得不那么match,之后就decline了。
UMiami:他们的management science下面有Stats 和OR两个group,一边招一个。在2月上旬
Committee面了之后差不多确定给offer,又跟系里另一位比较senior的老师聊了一下,再跟PhDdirector聊了一下。老师们都很nice,所以最后拒offer的时候还是挺不好意思的,希望拒得够旱让他们能给后面的人发offer。其实拒这边还是因为虽然是商学院,看老师们的成果整体基本上还是在Stats journal, 这样比较和UCLA就没什么优势了。
UTAustin: 2月上旬参加了virtual PhD open house, 当时以为是给所有申请人的所以甚至没有特别好好准备,听着听着才知道是邀请了shortlist candicate, 回想起来自己也是太神经大条了。
IROM是很强的系,有decision science, 1S, OM和Stats四个方向,我后来有点后悔的是没有同时也申请Decision Science方 向,这里给后来人提个醒,是可以申请俩的。OH的时候跟Stats的老师
聊了聊,他们说Stats没有面试然后准备招一个人,就是给shortlist排序之后从第一个人开始发offer,有人接了就发后面的拒信,所有人都拒了 今年就不招人了。到目前为止我没收到消息,也不抱什么希望了。
Notre Dame: 决定去的项目,多写两句。今年是他们第一年招PhD,我申请的PhD in Analytics是他们依托商学院里的TAO department设置的,做IS,OM,BA和Stats的老师都有。我1月十几号收到的面试邀请,忘了算时差结果选了早晨七点起来面试,荣幸地成为了整个项目史上第一个面试人。这也是我第一个面试,非常紧张地准备了好几天,网上搜了各种PhD面试可能会问的问题一一准备,提前一天自己念念叨叨练得嗓子都哑了hhh 但很奇妙的是基本没问任何tech问题,都是behavioral,整个气氛就很商科。2月底follow up问进展的时候director基本上是说他们邀请过了一轮campus visit,我在w很前面的位置。转一周和director 20om聊了一下,三月底去了campusvisit之后两天收到了正式offer。其实这个项目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就觉得很喜欢,是一年前的我会想象自己读的项目,对老师们的research内容也很感兴趣。在和director聊了之后其实能感觉到拿
ofer的几率挺大的,所以和家人朋友老师都聊了很久,最终决定还是去读,觉得这个项目的内容,导师和以后职业发展都更加适合我。
总结
我觉得我的申请季算是比较顺利的,但还是很耗费心神,这几个月焦虑得学习工作效率非常低,身体和精神状态其实也都不是特别好,哪怕拿到了很高兴的ofer好像也没有一下子放松下来。但
申请季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在不断的思考和选择中明确未来的道路,明确各种因素之中自己最看重哪些,也是个更加认识自己的好机会。我和地里很多大神不能比,但也还是想提一些经历过一次申请季之后的建议:
- 老生常谈的条件允许之下多申彩票,别弄太多保底,不留遗憾。
- 注册一个申请用邮箱,时常查看垃圾邮箱。申请会发乱七八糟很多邮件,用个单独的邮箱会方便很多。然后不知道是我的outlook邮箱的问题还是怎么着,我至少有一半的重要邮件都在Junk,甚至圣母的面试邮件我都是隔了两天想起来看一眼Junk才发现,所以一定别忘了看垃圾邮箱。
- 把握自己的节奏。有的同学可能看到别人很早开始准备就会很焦虑,但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比如我十月底才开始做这些事,其实也是完全来得及的。
- 主动。我其实是很被动的人,可以看到我申请季一个瓷都没套,当然也有学科的差别,不过主要还是我胆子小。但圣母大学这边一步一步我都很积极,2月底没收到消息的时候主动ollow up,和director聊的时候其实也是我主动提出之前没能被邀请去visit很遗憾,然后他们很nice地请我过去了,所以回顾看看可能还是和这个学校有点缘分,让我这么被动的人主动出击。不同学科从WL
上下来的几率不好说,但如果真的对某个项目有兴趣其实都可以主动问问,说不定就能踩对一个
节奏然后有好的结果。
5. 条件允许的话,不要太早接offer,当然前提是手里没有早早拿到梦校。我导师甚至建议我等到快4月15号,他觉得一切皆有可能。我虽然不至于等到那个时候,但也觉得这是个好建议。